安财要闻
【榜样的力量•教师篇】扶贫路上“三人行”——安徽财经大学派驻灵璧县尹集镇圩疃村扶贫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供稿单位:     发布日期:2021-03-01 13:46:22     点击数:805

2017年4月起,一支由王龙建、舒立和苏继余三人组成的安徽财经大学扶贫工作队走进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尹集镇圩疃村,一头扎在千头万绪的扶贫工作中,开始了任重道远的扶贫工作,这一晃近4年。

4年来,工作队围绕“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四项职责,百倍用心,千倍用力,一步步、一点点、一桩桩实施帮扶村扶贫项目,最终为圩疃村全面脱贫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越是艰难,越想改变”

工作队进驻的圩疃村偏远、落后、闭塞,距离县城还有30多公里的路程。村里有24个村民小组,7625亩耕地,1320户5513位村民。当时全村共有建档立卡156户618位贫困人口。

初入圩疃时的三个人,人生地不熟。村部二楼最西侧的一间房子,是工作队队长王龙建的办公室,也是他的厨房、卧室。房间小,还要一房多用,锅碗瓢勺堆放在屋子的一个角落,卧室和办公室则用一个帘子隔开,环境十分简陋。起初,为了省事,三人搭伙轮流做饭。王龙建是山东人,舒立是陕西人,苏继余是安徽人,饮食文化大相径庭,加之经常走村串户,各人有各人的事,吃饭时间经常不在一个点上,为了提高效率,后来索性各自“另起炉灶”。

为了精准了解扶贫对象,工作队利用几个月的时间开展入户调查工作,三个人三双脚走遍全村所有贫困户,详细摸底每位贫困户的家庭年收入开支、居住条件、生活困难等实际情况,不厌其烦听取贫困户的需求、对扶贫工作的意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掌握第一手扶贫资料后,工作队便立即起草了扶贫工作计划,明确了未来的扶贫思路,为接下来的工作开展做足准备。在工作队三人看来,“扶贫是第一民生工程”,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份责任,不仅要真心对待帮扶户,融入到贫困户中,更要把扶贫工作做到“根上”“点上”,要把具体措施落实到“人”与“事”上,在帮扶过程中,把贫困群众的事情当自家的事情,想办法解决群众最实际、最迫切的困难与问题。按照计划,他们紧扣脱贫攻坚目标和重点任务,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聚焦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退出“三精准”,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三落实”,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三人下定决心铆足干劲,响鼓重锤,要为圩疃村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创造条件。

“因地制宜,造福村民”

在走村访户过程中,工作队了解到每个贫困户家庭面临的问题多种多样:有无儿无女的五保户,有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儿女难尽义务的老人,有因病致贫或因为天灾人祸致贫的,甚至还有因结婚致贫或不善劳作致贫等等,这些问题和圩疃村的环境整治、旱厕改造、广场建设、路灯安装、秸秆禁烧等整治工作摆在一起,件件都不能落下。

想让这各种各类的贫困户摆脱贫困走出困境,需要对症下药,因户施策。村民李结,是一名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当时儿子上高三、女儿读初三,家庭因残、因学致贫。妻子华红梅曾一度对生活无望,有过离婚的念头。扶贫工作队了解情况后,多次上门帮扶。“我们发现华红梅有打烧饼的手艺,这一带没有经营早点生意的,就鼓励她开一个早点铺。”王龙建说。李结华红梅夫妇二人认为这是一个门路,可场地选在哪,启动资金从哪里来,技术去哪里学,又让全家人犯了愁。

“镇上定期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其中就有早点这一项目,我们及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华红梅,并给她报了名。”王龙建说,因为村里进行危房改造,华红梅一家分到两万元的危房改造费,临201省道建造了安全住房,这样一来,启动资金有了、场地也有了。经过筹备,工作队驻村后的第五个月,华红梅的早点铺就热闹地开张了,烧饼、包子、油茶、豆浆、茶叶蛋……品类齐全,生意红火。一个月下来,纯收入竟有6000多元,让一家人喜出望外,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华红梅感激地说,“工作队就是俺们家的‘大救星’!”

王红伟是村里的贫困户,丈夫远在汕头打工,因为一双子女需要照顾,加上在老家没有工作机会,一直赋闲在家。恰好扶贫工作队借助40万元建成了村就业扶贫驿站,为苏南一带企业进行服装代加工,王红伟就和十几个贫困户一样在家门口有了打工的机会。“第一个月就领了3000多块钱,离家近,还不耽误给儿子闺女做饭”,对于这份工作,王红伟十分满足。

不仅如此,安徽财经大学还投资27万元建设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利用国家拨付的扶贫资金,建起农业专业合作社,让3个村庄的275名贫困户成为股东;帮助21户76名贫困户申请虹兴中药材种植项目,不仅能让每户享受到1180元的入股资金补贴,每年还按10%保底分红。

正是因为工作队千方百计,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像华红梅、王红伟这样家庭收入日渐增多的贫困户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在工作队的悉心指导下,村里一大批贫困户先后脱贫。

“再苦再累,也要适应”

在扶贫工作中,许多事情想起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步步为艰。1962年9月出生的苏继余即将步入花甲之年,但他的扶贫工作干劲绝不在年轻人之下,他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2018年,他的老母亲病危,只能偶尔利用周末到医院匆匆探望。10月中旬,苏继余在扶贫点工作的时候,接到了母亲去世的噩耗。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苏继余却哭得像个泪人;未能陪伴老人走过最后的岁月,成为他永久的亏欠和终身的遗憾。简单料理完老人的后事,苏继余擦干眼泪,立即重新回到圩疃村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在扶贫工作中兼任着脱贫攻坚材料的印制、输入、审核、填写工作,要把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做好,他要比年轻人付出更多的细心、认真和努力。特别是在《扶贫手册》的编印发放过程中,苏继余在实地调研和熟知政策的基础上,认真落实每一个细节,对文化广场建设和路灯购置安装出谋划策并督促检查,时刻把脱贫攻坚工作记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城里长大的舒立也在扶贫期间历尽艰辛。2018年夏天,他在苍蝇乱飞,蚊虫叮咬中,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下子瘦了十几斤。2020年春节期间,舒立年迈的父母居住地被封闭隔离,姐姐战斗在医疗防控一线,孩子面临中考,妻子生病在家。他衡量了家中几个人的困难和村里5513人的健康风险后,毅然请当地县委组织部开具通过检查关卡的证明,提前结束春节假期,返回村里,戴上了防疫联控的红袖章。防控形势最吃紧的时候,他走遍村里每一条村道,观察村情,规劝村民不要聚集,合理疏散在村卫生室治病的人群,减少交叉感染风险。个人向村里捐赠了价值千元的消毒水,联系到3000只宝贵的N95口罩给派出单位教工和医务人员,解了大家燃眉之急。

与苏继余和舒立相比,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王龙建年龄最小,但吃苦不少。“刚到村里时,很多方面都不适应。”王龙建直言不讳说。在学校,工作在校园,生活有规律;到村里,吃住在村部,每天与村民打交道,人生地不熟,“虽然来之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现实条件还是出乎意料。”自2017年4月驻村以来,王龙建因水土不服、长期生活没有规律致使肠胃功能严重紊乱。在走村访户的过程中,因杨絮进入眼睛,王龙建左眼大量流血,三个多星期没有痊愈。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让这个正值壮年的山东汉子积劳成疾。但王龙建深知,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扶贫干部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民生大事,再苦再累也要咬牙坚持。自2018年10月,王龙建的左下腹疼痛加重,有时只能靠增加药量来缓解症状。一年之后,疼痛加重到难以忍受的地步,不得不住进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很快被确诊为肠道肿瘤,妻子流着眼泪陪他做完了手术,但手术后仅仅三天,王龙建就不顾医生的劝阻和家人的担心,执意出院,并立刻坐上了开往灵璧的长途汽车。当他回到圩疃村,天已黑透,顾不上吃饭,就立即带领扶贫工作队深入他之前排查有问题的5户危房改造户检查整改成效去了。一起参与排查的队友和村干部抱怨他心里只装着圩疃村和全体村民,却唯独没有他自己。担任工作队队长近4年来,王龙建没能一次回山东老家探望过年迈的母亲,也没有再像以前一样,天天辅导女儿的功课,甚至连一个月见女儿一面,都常常成了奢望。王龙建说,多少个深夜,当满身疲惫地爬上床沿,却经常久久难以入眠,为女儿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而内疚。但是,圩疃村民谈及王龙建的时候,都举起大拇指啧啧称赞他是群众的主心骨,是百姓的贴心人!

“迎来曙光 换了模样”

农村有句俗话说:人勤地不懒,靠土地吃饭的农民只要身体健康和足够勤快,一般的衣食住行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太懒,好吃懒做,幻想不费力气就能暴富,把希望寄托在不劳而获上。还有因为沉迷于赌博而致贫的。对这一类人,工作队除了扶贫扶智,更注重扶志,引导他们增强脱贫的参与性。也就是说从根本上杜绝这部分人不劳而获的念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生活的保障。

工作队驻村第一年,圩疃村集体收入突破8万元,同时顺利实现“村出列”。第二年,集体收入再度攀升,达到13.35万元。工作队进驻不久,村里就铺上水泥路,装上了路灯,建起了卫生室、文娱室、图书室。工作队还从学校请来志愿者为村里绘制文化墙,给孩子们上励志课……一个崭新的圩疃村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扶贫工作队来了之后,给俺们村带来了新气象、新思路、新方法,让村经济有了造血功能,让贫困户有了脱贫动力,真心实意的感谢、感激他们!”圩疃村书记李纯财说。

时至今日,圩疃村和全国一样,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整体面貌和村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和谐!村集体收入由2016年的7.46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69.885万元,贫困户的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5000多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60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2月25日,王龙建、舒立和苏继余在收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后,激动之情、自豪之感溢于言表。王龙建说,“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自己作为数百万扶贫干部中的一员,有幸深入一线参加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对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成就和经验的总结感同身受。圩疃村今天的变化是中国乡村变化的缩影。“通过驻村帮扶,积累了大量基层工作经验,让自己考虑问题变得细致更加有利于今后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受益匪浅!”舒立和苏继余也感慨,看到驻村扶贫4年的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自豪充溢在胸膛。这一路,栉风沐雨,焚膏继晷,但无怨无悔。工作队三人表示:作为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和接下来新时代中国美好乡村建设的奋斗者,将认真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有作为,有担当,将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

(撰稿:特约记者 刘巍 学通社记者 李从聪;审核:党委组织部 贺佩宏)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