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钰欣,中共党员,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2021级本科生。曾担任班级学习委员,获国家奖学金、深圳校友会奖学金、国元证券二等奖学金、综合素质奖和优秀成果奖等二十余项,被授予“校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大学期间,袁钰欣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500小时,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着正能量,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现已推免至南京林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袁钰欣深知,学习始终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对于每一门课程,她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专注,细致入微地做好笔记,及时做好总结和复盘。凭借着4.6/5.0的卓越绩点,连续六个学期稳居专业榜首,六次荣获学习一等奖学金。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她学术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其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的最佳褒奖。
国家奖学金是教育部授予高校学生的最高荣誉之一,代表着当代中国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成就。当她得知国家奖学金的评选消息时,精心准备申报材料,面对激烈的竞争,她毫不畏惧。在评选答辩中,她以清晰的逻辑、自信的表达,最终赢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她过去努力的认可,更将成为激励她持续追求卓越的动力源泉。
袁钰欣认为,大学是一个展现自我和实现梦想的舞台,不仅需要扎实的学业成绩作为基础,更需要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来点缀青春的画卷。因此,她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类课外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如今,袁钰欣凭借着优异的学业成绩和全面的综合素质,成功获得了推免资格,即将踏上南京林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新征程。这是她多年辛勤努力的璀璨成果,也是她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袁钰欣深知,推免只是学术生涯的新起点,未来的道路既充满挑战,也蕴藏无限可能。她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严谨的态度和更坚定的信念,在科研领域深耕不辍,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学科竞赛为大学生搭建了绽放专业才华与创新智慧的广阔舞台,而袁钰欣便是这个舞台上的一位积极参与者与自我挑战者。在校期间,她投身于各类学科竞赛之中,以此作为磨砺自我、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备赛的日子里,袁钰欣倾注了无数心血与汗水。她深入钻研竞赛规则,精心规划学习路径与训练策略,确保每一步都扎实有力。与团队成员的紧密协作,使她不断攻克难关,持续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与创新思维的意识。凭借着永不放弃的韧性,她在第九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中获得省级铜奖、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获得省级三等奖等荣誉。每一份荣誉都凝聚着她的坚持与付出,见证了她奋斗的日日夜夜。
袁钰欣深知,学科竞赛的意义远不止于胜负之争。它更是一个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平台,让她有机会与来自五湖四海、不同专业的优秀学子相遇,共同分享学习心得与成长体验。这些珍贵的交流经历,如同甘露般滋润着她的心田,让她在学科竞赛的道路上走的更加坚定与从容。袁钰欣坚信,只有不断挑战自我、勇于探索未知,才能在学科竞赛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袁钰欣对科研的热爱,就像一颗被播撒在大学学术沃土中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初踏入科研领域,她怀揣着一颗好奇而敬畏的心,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各项科研活动中。在导师的耐心引导下,袁钰欣系统地学习了科研的基本流程与技能,从到浩瀚的文献海洋中筛选、整理信息,到精心策划实验方案并付诸实践,每一个步骤她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严谨的态度。
袁钰欣不仅积极参与,更是主动担当,成功主持了国家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创新潜能,带领团队成员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从项目的初步构想,到最终的圆满结题,每一步都凝聚了她不懈的努力与辛勤的汗水。
此外,袁钰欣还巧妙地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产品设计系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成功申请了两项外观专利;同时,袁钰欣还热衷于学术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最终成功发表了四篇高质量学术论文。袁钰欣深知,科研道路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只有持续不断地努力与创新,才能在这条道路上收获更多的成果与喜悦。
袁钰欣的优秀表现,不仅为她个人赢得了荣誉,更为同学们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她用不懈的奋斗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用实际行动激励着更多大学生在青春路上勇攀高峰、追求卓越。大学时光,既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旅程,也是奋斗与收获交织的篇章。袁钰欣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她的每一分努力、每一滴汗水,都凝聚成了属于她自己的辉煌篇章。她不仅成就了自我,更照亮了他人前行的道路。袁钰欣说:“我衷心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在这青春的舞台上勇敢地展现自我,不懈追求梦想,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更加绚烂多彩的光芒。” 这句话既是对她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也为所有追梦青年指明了方向,鼓舞着大家在青春路上不断突破、勇往直前。
(撰稿:艺术学院;审核:艺术学院 刘晓光)